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人才培养 > 研究生培养 > 正文

生物学 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 2022.6.22

作者: 时间:2023-04-26 浏览量: 编辑: 审核人:

西藏大学生物学(0710)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单位:西藏大学理学院

一级学科:生物学

学科代码:0710

一、学科简介

本学科整合了动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学、生物物理学等相关学科的力量,应用多学科综合分析方法对青藏高原这一特殊生境下生物多样性的起源、适应和演化及多样性进行研究。在高原生物学特性、多样性、系统发育分析和分子进化研究方面已初步形成了自身的特色。生物学一直是我校的优势学科,始建于1976年,当时主要以培养师资为主。本学科一贯注重学科建设,吸纳和培养优秀人才,形成了一支老、中、青和专、兼职结合的学科队伍。通过进一步凝练研究方向,引进人才,加强实验室建设,逐步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在教学、科研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211”工程建设项目和“部区合建”项目等的支持下,科研条件得到有了明显的改善,学术梯队基本形成,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科研成果显著增多,科技发展面临大好发展机遇,生物学在科研、教学和人才培养等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

针对青藏高原这一特殊生境下生物多样性的起源和演化等特殊科学问题,通过野外考察和实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开展高原生物物种多样性、生物学特性、群落结构和分布、高原生物的起源和演化以及合理开发、保护和利用生物资源;控制其对人类和其社会经济的危害等研究,为生物资源的保护及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二、培养目标

(一)培养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立足西藏区情,培养“靠得住、用得上、留得下”的研究型人才。

(二)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学风严谨,品行端正,有较强的事业心和献身科学的精神,积极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服务。

(三)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实验操作技术。具有较强的社会实践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解所从事研究方向的国内外发展动态,有较强的独立从事教学、科研、技术推广工作的能力,掌握科研项目的立项、开题、设计、实验操作、撰写论文等过程,并能通过论文的发表阐明研究工作的进展及成果。

(四)能用外语(英语)较熟练地参阅专业外文资料并具有较好的听、说、写能力。

三、研究方向

(一)植物学:以传统植物学为基础,以高原植物为重点研究对象,在植物系统发育分析及分子进化、西藏特殊生境植物多样性研究等领域开展系统而深入的研究。

(二)动物学:以高原动物为研究对象,主要围绕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高原动物资源保护与利用、高原动物生态、高原原生动物、高原昆虫学、高原爬行动物等具有显著地域特色的科学研究,对西藏的经济和生态屏障建设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微生物学:以高原微生物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西藏实际需求和自身的特点,在资源及环境微生物学、微生物生态学、菌物学、西藏结核病病原学、藏族结核病遗传易感性、抗微生物藏药等方面开展基础和应用性研究。

(四)生物物理学:涉及高原太阳紫外线对人体皮肤的红斑作用研究、高原太阳紫外线对人体产生维生素D的研究、光动力学治疗技术及其应用研究及色素敏化太阳能电池的研究。

四、培养方式、学制及学习年限

(一)培养方式

采取指导教师指导和研究室集体培养相结合,系统理论学习与科学研究相结合的学习方法。理论学习主要采取听课、讨论以及结合研究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自学。培养重点放在对研究生实验技能训练方面,注重硕士生在科研活动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培养方式遵循以下几点:

1、对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采取导师负责与研究室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

2、培养工作应遵循课程学习与论文工作并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在学习基础理论知识时须在一级学科范围内选课,拓宽知识面。在科研工作中应重视对学生的实际科学研究方法和能力的培养,进行从文献查阅、实验方案实施到综合分析的全过程训练。

3、导师应根据培养方案的要求,结合本专业特点和研究生的基础制订研究生培养计划。培养计划对研究生的课程学习、论文工作、学术活动、实验技术方法的训练等提出具体要求和时间安排。研究工作的阶段成果应及时在国内外本学科专业核心刊物上发表,这将作为审查研究生论文答辩资格的依据之一。

4、导师、研究室和研究生处都必须重视和加强对研究生的政治思想工作和品德教育,促进研究生德、智、体全面、健康的发展。

(二)学制

硕士研究生基本学制为三年,对于延期毕业的研究生,硕士学位的最长学习年限一般不超过5年。

(三)学习年限

硕士研究生修业年限3~5年,一般为三年。课程学习集中在第一学年内进行,科学研究工作和撰写论文的时间一般为一年半至二年。在某些情况下,课程学习和论文工作也可以适当交叉进行。

五、课程设置及考核方式

(一)课程设置

公共学位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自然辩证法概论、第一外国语:英语。

专业学位课:生物多样性概论、科研伦理与学术规范、生物统计及软件应用、分子生态学、专业英语。

专业选修课:植物生态学、植物分类学、动物分类学原理、动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微生物学方法、第四纪古生态学、生物信息学、生物物理、太阳辐射、光伏、光热技术。

公共选修课:文献检索与知识产权

补修课:为了保证培养质量,对于跨学科和以同等学力考入的硕士研究生开设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光学为专业补修课,并列入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并进行考核,成绩需合格,但不计学分。

生物学/教学学术实践课:根据生物学各研究方向,分别开设所选研究方向的教学学术实践课。 指导教师可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来提高教学实践课的效果(例如,每个研究生在校期间至少做1次学术报告,听学术报告不少于10次等形式)。每满18学时的教学学术实践,可以计1学分。

生物学专题研究课:明确研究方向,掌握学科的最新进展、前沿文献分析及讨论。各导师可以根据研究生的学位论文的研究方向设置1门“专题研究”课程。课程内容可以反映该研究方向的最新进展、前沿课题等,也可以是培养方案和开课目录中所没有的试验(试开)课程。本课程学分不得超过2学分,需要提前1周将具体研究内容、学分、考核方式、修课学生名单等经学院批准后报研究生处(培养管理办公室)备案,否则不予承认,课程成绩按百分制或通过/不通过登记。

实践环节:研究生在读期间,要积极参加导师主持的各项科研项目,加强学术实践环节,也可以通过申请“研究生创新人才科研项目”完成相关学术实践任务。成绩按通过/不通过登记,本课程学分记1学分。

(二)考核方式

学位课程以考试的形式为主,非学位课以考查的形式为主。具体方式以任课老师的要求为准。

(三)学分要求

硕士研究生课程实行学分制管理。申请学位所需的学分由学位课学分和非学位课学分两部分组成,总学分为28学分,其中学位课学分不少于20学分。具体分配如下:

公共学位课:政治理论课4学分,第一外国语(英语)4学分,共8学分。

专业学位课:须修5门,每门2-4分,共计至少12学分。

专业选修课:须修2-6门,每门2学分, 共计至少4学分。

公共选修课:至少1门,每门2学分。

实践环节:1学分。

教学/学术实践课:1学分。

专题研究课:1学分。

学位论文不计入学分,以通过/不通过考核。

补修课程一律不计学分。

(四)课程考核

硕士研究生所开课程中,学位课原则上采用考试方式进行考核,其他课程可采用考试、考查或课程论文等方式进行考核。补修课程必须达到考核合格。

(五)研究生英语课免修规定

每位硕士研究生在入学后规定的时间内,可以获得一次申请免修研究生英语课程的资格。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可以申请免修:

(1)托福成绩不低于80分,(成绩取得的时间在研究生入学前两年内,方为有效);

(2)雅思成绩不低于6.5分(成绩取得的时间在研究生入学前两年内,方为有效);

(3)国家英语六级考试成绩不低于425分(成绩取得的时间在研究生入学前两年内,方为有效);

符合免修条件的同学必须出示相应成绩证明原件,成绩取得的时间以证书填发时间为准。研究生入学后取得的托福、雅思、六级考试成绩不再作为免修参考条件。获得免修资格的学生必须参加研究生英语高班期末考试以获得相应成绩、学分。

六、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

1.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均须进行科研实践(不计学分)。

科研实践包括:

(1)参与或独立承担科研项目。在毕业时应有该项目的正式成果或阶段性成果(以署名为准),或有承担项目的协议书、委托书等证明。

(2)参加学术会议。应有提交的学术论文或参会代表的依据,如邀请函、会议代表名单等。

(3)参加国内外高校短期访学。应提交访学申请、访学计划、访学成果、访学总结等材料。

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至少参加以上科研实践活动中的一项,否则不得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2.硕士研究生均须进行实习、见习、研习(包括考察、社会实践、教学实践、科研实践活动等),实习为必修环节,没有进行实习者不予审定毕业资格。

3.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必须在国内省级专业期刊上至少发表一篇与本人研究方向相关的第一作者身份学术论文或在国内专业核心期刊上发表与本人研究方向相关的前两名作者身份的学术论文(含与导师共同发表的成果,导师名下多名研究生共同署名的只计算排名顺序最前的或明确标注为通讯作者的)或在SCI期刊上发表一篇论文(作者署名为通讯作者及前三名)。或必须满足以下条件之一:

(1)学位论文成绩评定为“优秀”(以最终结果为准)

(2)以西藏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公开出版的学术著作、译著(含与导师共同成果,导师名下多名研究生共同署名的按照任务分工来认定,本人撰写五千字以上)

(3)主持校级及以上科研项目(包括人才项目)且已结项。

(4)参加校级研究生学术论坛获二等奖以上或省级学术论坛、研究生专业竞赛三等奖以上。

(5)获得西藏大学研究生“学术之星”奖(不包括“学术之星”提名奖)

(6)参加与本人所学专业相关的学术研讨会,并已做交流发言(以会议手册为准)

(7)以上所有成果第一署名单位必须为西藏大学。

七、培养计划

1.硕士研究生应在入学后的第一个学期内,根据“双向选择”的原则选定导师,由导师根据本专业培养方案的要求和研究生本人的具体情况制定研究生培养计划(格式见《西藏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 经学位点点长审核同意后报学院和研究生院审核批准后方可实施。

2.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是指导研究生学习的依据,确定后应严格遵守。在执行培养计划的过程中,若因特殊原因提出修改者,须经学位点审核同意后,报学院和研究生院研究生培养办备案。

3.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既要符合本专业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总体要求,又要结合研究生的个体特点,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表一式五份,分别由导师、学位点、学院、研究生院和研究生本人保存,作为研究生毕业资格审查时的内容之一。

4.一年级以学习课程为主,打好理论与实验能力的基础,二、三年级以科研训练为主。实行导师负责制。根据研究生的情况,因人施教、恰当选题、发挥个人的特长,着重培养团队精神与创新能力。硕士生毕业后应对科学前沿领域有较强的述评能力。

八、学位论文

硕士生修完全部课程,可进入学位论文工作阶段,具体规定如下:

(一)开题报告

以书面和陈述两个阶段,论文选题作报告,成绩按通过/不通过登记。

研究生学位论文工作开始之前,必须经过认真地调查研究,查阅大量文献资料,了解本人主攻研究方向的历史和现状,在此基础上确定学位论文的研究题目,并按有关规定和程序作论文开题报告。

研究生开题报告的内容一般应包括:课题来源和选题依据,题目字数应在40字以内,并有3-5个关键词,对国内外近5~20年中的至少60篇以上有关文献进行阅读、分析和总结,文献综述的字数应不少于5千字;研究方案,阐明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关键问题与创新点、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方案等;研究工作基础,说明具备的研究条件、研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其可能的解决办法和措施;研究工作计划及时间安排。

开题报告须有至少3名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或博士学位者审定并签署意见,对两次仍未能通过者,做出相应的处理决定。

硕士研究生的书面开题报告一般应为7-10千字,书面开题报告按照《西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统一格式的规定》撰写。

开题报告评审后,须填写《研究生开题报告及文献总结评审表》,原件提交给研究生院培养办归档,复印件和书面开题报告提交给学院留存,以备检查评估。

(二)论文基本要求

申请硕士学位的学位论文,应当是对某一植物生物学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并有所创新,有一定的理论或实际意义,表明作者在本门学科上掌握了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学科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具体要求如下:

1.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由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如果是参加科研项目产生的论文,其论文应是属于本人参与完成的那部分研究成果,有关共同部分应加以说明。

2.对所研究的课题有自己的新见解或应用了新方法,表明作者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3.完成的论文应具有一定的工作量。论文选题确定后,硕士研究生用于学位论文工作的时间一般不少于一年,以保证学位论文的质量。

4.学位论文篇幅应达到一定的规格和数量。理工科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正文应不少于1.8万字。

5.研究生提交的学位论文中如出现抄袭、剽窃等问题,取消当年答辩资格。

(三)论文评阅

硕士学位论文撰写完成后,经所在学院及导师审查同意,在举行答辩之前,需进入论文评阅环节,论文评阅工作根据《西藏大学学位授予工作实施条例(试行)》规定实施。

(四)学位论文答辩

完成所有培养环节并通过学位论文评阅者,具体按照《西藏大学学位授予工作实施条例(试行)》规定开展学位论文答辩。

(五)各培养环节时间要求

论文开题报告、论文评阅、论文答辩等各环节之间应有充分的实际工作时间。硕士研究生开题报告原则上在第四学期暑假结束前完成,以保证有足够的论文工作时间,提交开题报告与论文答辩的时间间隔一般不得少于9个月。此项规定适用于各类研究生。

九、中期考核及分流

中期考核包括自评总结、课程学习情况审核、学位论文进展情况检查以及导师对研究生政治思想表现、学习和科研能力的评定,最终由培养单位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做出综合评定意见。硕士研究生应在第五学期完成中期考核,根据中期考核评定意见,决定是否继续攻读硕士学位。

附件2

课程设置表

课程

编号

课程名称

上课

学期

考核

方式

备注

000001

英语

4

72

2

考试


000002

马克思主义“五观”概论

1

18

1

考试


00000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2

36

1

考试


000004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文科)

1

18

2

考试


000005

自然辩证法(理工科)

小计

8

144

——

专业学位课

031201

生物多样性概论

2

36

1

考试


031202

分子生态学

2

36

2

考试


031203

科研伦理与学术规范

2

36

1

考试


031204

生物统计及软件应用

4

72

2

考试


031205

专业英语

2

36

1

考试


小计

12

216

——

专业选修课

031206

植物生态学

2

36

2

考查

任选两门以上

031207

植物分类学

2

36

1

考查

031308

动物分类学原理

2

36

2

考查

031309

动物生态学

2

36

1

考查

031410

微生物生态学

2

36

2

考查

031411

微生物学方法

2

36

1

考查

031512

生物物理

2

36

1

考查

031513

太阳辐射

2

36

2

考查

031514

光伏、光热技术

2

36

3

考查

031215

第四纪古生态学

2

36

2

考查

031216

生物信息学

2

36

2

考查

小计

4

72

——

公共选修课

031217

文献检索与知识产权

1

18

2

考查


小计

1

18

——

专题

研究

031218

植物学专题研究

1

18

3

考查


031319

动物学专题研究

1

18

3

考查

031420

微生物学专题研究

1

18

3

考查

031521

生物物理学专题研究

1

18

3

考查

小计

1

18

——

教学实践活动

031218

植物学教学/学术实践

1

18

3

考查


031319

动物学教学/学术实践

1

18

3

考查

031420

微生物学教学/学术实践

1

18

3

考查

031521

生物物理学教学/学术实践

1

18

3

考查

小计

1

18

——

补修课

031226

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光学


72

1

考试


小计



——

实践环节

1

18

——

总计

28

5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