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大学生态学(0713)专业硕士研究生
培养方案
培养单位:西藏大学理学院
一级学科:生态学
学科代码:0713
一、学科简介
生态学(Ecology)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自20 世纪后期以来,全球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已经并且正在深刻地改变着生态系统的格局和过程,影响着人类福祉和全球的可持续发展。在此背景下,现代生态学已经成为解决区域和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学科,而全球环境变化、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可持续性已成为三大重点前沿领域。2012年,生态学从生物学下的二级学科提升为一级学科。
青藏高原作为世界第三极,是全球环境变化响应的敏感地区,是世界生物多样性的热点地区,也是生态系统的脆弱地区,被定位为国家的生态屏障。
西藏大学作为西藏唯一一所211工程建设高校,自2013年生态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授权和2017年其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行列后,秉承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紧扣学科前沿方向,以青藏高原为重点研究区域,立足服务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安全建设,推动生态学在独特的高原极端环境下的科学研究。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已经形成了一支以中青年博士为主、多民族融合的高层次教师团队。
西藏大学充分利用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整合生命科学、化学与资源环境科学、生物物理、地理科学和特种医学等学科的力量,以代表性物种和生态系统为核心,以关键生态因子为基础,以保护高原生态环境和人群健康,实现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已形成了5个层次分明,相互支撑,极具特色和富有竞争力的研究方向,各项研究结果陆续在国际权威杂志发表,引起国内外关注。
在人才培养方面,到目前为止,共有80名研究生获得本学位点的硕士学位,就业率达到了90%以上,为推动西藏稳定、发展、生态和强边四件大事做出了贡献。
二、培养目标
十九大以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明确提出:深入推进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青藏高原作为世界第三极,被定位为国家的生态屏障。为此,要培养生态建设和环境及资源保护事业需要的、面向未来、面向社会、面向世界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生态学专门人才。毕业的研究生不仅能开展生态学的理论和应用研究工作,而且也具有充分的能力担任高校的教学工作,或者在农、林业及环境保护等实际部门开展应用性的研究和管理工作。
(1)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热爱祖国,反对分裂,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具有艰苦奋斗,为人民服务和为社会建设事业献身的精神。
(2)勤奋好学、努力工作,具有团队精神、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能比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要求四会(读、听、说、写)。
(3)全面掌握生态学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了解生态学当前现状和发展方向,掌握研究中的基本方法,具有良好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具有健康的体格。
三、研究方向
(1)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与进化生态学
本研究方向重点开展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分布格局及其成因与维持机制、物种适应性进化分子机制、青藏高原生物入侵及其生态安全(全球变暖导致的生物入侵)、青藏高原天然产物与药物开发、藏药与特色农作物资源开发利用技术、青藏高原特色种质资源保护与创新挖掘等方面的研究,阐明高原生物的适应性特征,预测物种的进化方向与趋势,评价可能的生态绝灭与生态入侵风险,为高原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资源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和相关策略。
(2)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生态学
本研究方向重点开展全球气候变化条件下,青藏高原草地生态系统、青藏高原湿地与流域生态系统、青藏高原森林生态系统的特征、演化趋势及其生态修复,青藏高原生态系统遥感监测等研究。探讨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结构与功能特征及其对高原环境及其动态变化条件(特别是全球变暖导致的冰川融化)的响应与生态平衡维持机制;青藏高原典型脆弱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特征的动态监测与生态修复(全球变暖与人为活动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提出生态修复策略与技术,维护生态系统的安全。
(3)青藏高原微生物生态学
本研究方向重点开展青藏高原典型生态系统微生物多样性、群落构建、演变规律、适应性机制及其与碳、氮、磷、硫等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关系等方面的研究;探索微生物在脆弱生态系统环境修复中的作用、人体肠道微生物菌群与健康关联;探讨微生物与动植物相互作用机制、青藏高原环境微生物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等;挖掘极端环境特色微生物种质资源价值,为高原微生物资源的开发和综合利用提供支撑。
(4)青藏高原环境生态学
本研究方向基于全球环境变化及人类活动压力下青藏高原环境动态监测,重点开展青藏高原水资源与水生态、青藏高原生态地学与灾害防控、青藏高原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青藏高原大气与土壤生态和青藏高原辐射生态学等研究,探讨青藏高原环境变化规律,揭示其对人类和生物可能的影响,评价生态效应与生态安全风险。
(5)青藏高原可持续生态学
本研究方向重点开展青藏高原生态文明政策与法治、山水文化与生态文明、生态经济与绿色产业、青藏高原生态农业与生态乡村等方面的研究,探讨青藏高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方法,青藏高原生态资产绩效评价与问责机制,基于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及精准扶贫视角碳补贴和碳交易机制等研究,为建设美丽西藏,实现生态文明提供支撑。
四、培养方式、学制及学习年限
(一)培养方式
采取指导教师指导和研究室集体培养相结合,系统理论学习与科学研究相结合的学习方法。理论学习主要采取听课、讨论以及结合研究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自学。培养重点放在对研究生实践技能训练方面,注重硕士生在科研活动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培养方式遵循以下几点:
1、对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采取导师负责与研究室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
2、培养工作应遵循课程学习与科研工作并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在学习基础理论知识时须在一级学科范围内选课,拓宽知识面。在科研工作中应重视对学生的实际科学研究方法和能力的培养,进行从文献查阅、实验方案实施到综合分析的全过程训练。
3、导师应根据培养方案的要求,结合本专业特点和研究生的基础制订研究生培养计划。培养计划对研究生的课程学习、论文工作、学术活动、实验技术方法的训练等提出具体要求和时间安排。研究工作的阶段成果应及时在国内外本学科专业核心刊物上发表,这将作为审查研究生论文答辩资格的依据之一。
4、导师、研究室和研究生院(处)都必须重视和加强对研究生的政治思想工作和品德教育,促进研究生德、智、体全面、健康发展。
(二)学制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基本学制学制为三年。对于延期毕业的研究生,硕士学位的最长学习年限一般不超过5年。
(三)学习年限
攻读硕士研究生修业年限为三年。课程学习集中在第一学年内进行,科学研究工作和撰写论文的时间一般为一年半至二年。在某些情况下,课程学习和论文工作也可以适当交叉进行。
五、课程设置
1.课程类型
硕士研究生课程分必修课(包括公共学位课和专业学位课)、选修课、补修课、教学学术实践课和专题研究课等。
(1)公共学位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包括《马克思主义“五观”概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自然辩证法概论》(理工科类)、第一外国语(英语)。
(2)专业学位课:生态系统生态学、进化生态学、生物多样性概论、生物统计及软件应用、分子生态学、科研伦理与学术规范
(3)专业选修课:生态学专业英语、植物生态学、古生态学、西藏自然地理学、可持续生态学、生物信息学、高原植物化学、微生物生态学
(4)公共选修课:文献检索与知识产权
(5)补修课:基础生态学
为了保证培养质量,对于跨学科和以同等学力考入的硕士研究生,根据专业培养的要求,入学后需要补修有关专业硕士研究生或本科生基础课或其它课程。补修课应由指导教师提出,列入培养计划并进行考核,成绩须合格,不计学分。
(5)教学/学术实践活动
学术型研究生每生在校期间至少做1次学术报告或听学术报告不少于10次等形式,可以计1学分,总计不得超过2学分。
(6)专题研究
各学科还可以根据学科特点和研究生培养需要,设置1门“专题研究”课程。课程内容可以反映本学科的最新进展、前沿课题等,也可以是培养方案和开课目录中所没有的试验(试开)课程。本课程学分不多于2学分,需要提前1周将具体研究内容、学分、考核方式、修课学生名单等经学院批准后报研究生院(培养办公室)备案,否则不予承认,课程成绩按百分制或通过/不通过登记。
研究生入学后,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可以并行进行。
2.学分要求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总学分不少于28学分,其中学位课不少于20学分。具体分配如下:
公共学位课:政治理论课4 学分,第一外国语(英语)4学分,共 8学分。
专业学位课:5 门,每门2-4学分。
专业选修课:2-6门,每门2学分。
公共选修课:至少1门,每门2学分。
实践环节:1学分。
教学/学术实践课:1学分。
专题研究课:1学分。
学位论文不计入学分,以通过/不通过考核。
补修课程一律不计学分。
教学课程学时与学分计算方法:1学分=18学时。
学分计量最小为0.5学分。
3.课程考核
硕士研究生所开课程中,学位课原则上采用考试方式进行考核,其他课程可采用考试、考查或课程论文等方式进行考核。
4.研究生英语课免修规定
每位硕士研究生在入学后规定的时间内,可以获得一次申请免修研究生英语课程的资格。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可以申请免修:
(1)托福成绩不低于80分,(成绩取得的时间在研究生入学前两年内,方为有效);
(2)雅思成绩不低于6.5分(成绩取得的时间在研究生入学前两年内,方为有效);
(3)国家英语六级考试成绩不低于425分(成绩取得的时间在研究生入学前两年内,方为有效);
符合免修条件的必须出示相应成绩证明原件,成绩取得的时间以证书填发时间为准。研究生入学后取得的托福、雅思、六级考试成绩不再作为免修参考条件。获得免修资格的学生必须参加研究生英语高阶班期末考试以获得相应成绩、学分。
六、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
1.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均须进行科研实践。
实践环节包括:
(1)参与或独立承担科研项目。在毕业时应有该项目的正式成果或阶段性成果(以署名为准),或有承担项目的协议书、委托书等证明。
(2)参加学术会议。应有提交的学术论文或参会代表的依据,如邀请函、会议代表名单等。
(3)参加国内外高校短期访学。应提交访学申请、访学计划、访学成果、访学总结等材料。
(4)参加专业领域技能培训,包括数据分析、实验技术、论文写作等,并应有相应的证明。
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至少参加以上科研实践活动中的一项,否则不得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教学/学术实践课:硕士研究生均须进行实习、见习、研习(包括考察、社会实践、教学实践、科研实践活动等),没有进行实习者不予审定毕业资格。
2.硕士研究生在公开出版的省级及以上的学术刊物上以第一作者至少发表一篇与本人学位论文相关的学术论文,并以导师作为通讯作者(含与导师共同发表的成果,导师名下多名研究生共同署名的只计算第一作者)或在SCI期刊上发表一篇与本人学位论文相关的论文(作者署名为第一作者或共同第一作者)。或必须满足以下条件之一:
(1)学位论文成绩评定为“优秀”(以最终结果为准)。
(2)以西藏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公开出版的学术著作、译著(含与导师共同成果,导师名下多名研究生共同署名的按照任务分工来认定,本人撰写五千字以上)。
(3)主持校级及以上科研项目(包括人才项目)且已结项。
(4)参加校级研究生学术论坛获二等奖以上或省级学术论坛、研究生专业竞赛三等奖以上。
(5)获得西藏大学研究生“学术之星”奖(不包括“学术之星”提名奖)。
(6)参加与本人所学专业相关的学术研讨会,并做会议报告(以会议手册为准)。
以上所有成果第一署名单位必须为西藏大学。
七、培养计划
1.硕士研究生应在入学后的第一个学期内,根据“双向选择”的原则选定导师,由导师根据本专业培养方案的要求和研究生本人的具体情况制定研究生培养计划(格式见《西藏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 经学位点点长审核同意、报学院和研究生院审核批准后方可实施。
2.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是指导研究生学习的依据,确定后应严格遵守。在执行培养计划的过程中,若因特殊原因提出修改者,须经学位点审核同意后,报学院和研究生院研究生培养办备案。
3.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既要符合本专业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总体要求,又要结合研究生的个体特点,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表一式五份,分别由导师、学位点、学院、研究生院和研究生本人保存,作为研究生毕业资格审查时的内容之一。
4.一年级以学习课程为主,打好理论与实验能力的基础,二、三年级以科研训练为主。实行导师负责制。根据研究生的情况,因人施教、恰当选题、发挥个人的特长,着重培养团队精神与创新能力。硕士生毕业后应对科学前沿领域有较强的述评能力。
八、学位论文
硕士生修完全部课程,可进入学位论文工作阶段,具体规定如下:
(一)开题报告
以书面和陈述两个阶段,论文选题作报告,成绩按通过/不通过登记。
研究生学位论文工作开始之前,必须经过认真地调查研究,查阅大量文献资料,了解本人主攻研究方向的历史和现状,在此基础上确定学位论文的研究题目,并按有关规定和程序作论文开题报告。
研究生开题报告的内容一般应包括:课题来源和选题依据,题目字数应在40字以内,并有3-5个关键词,对国内外近5~20年中的至少60篇以上有关文献进行阅读、分析和总结,文献综述的字数应不少于5千字;研究方案,阐明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关键问题与创新点、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方案等;研究工作基础,说明具备的研究条件、研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其可能的解决办法和措施;研究工作计划及时间安排。
开题报告须有至少3名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或博士学位者审定并签署意见,对两次仍未能通过者,做出相应的处理决定。
硕士研究生的书面开题报告一般应为7-10千字,书面开题报告按照《西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统一格式的规定》撰写。
开题报告评审后,须填写《研究生开题报告及文献总结评审表》,原件提交给研究生院培养办归档,复印件和书面开题报告提交给学院留存,以备检查评估。
(二)论文基本要求
申请硕士学位的学位论文,应当是对某一生态系统生态学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并有所创新,有一定的理论或实际意义,表明作者在本门学科上掌握了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学科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具体要求如下:
1.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由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如果是参加科研项目产生的论文,其论文应是属于本人参与完成的那部分研究成果,有关共同部分应加以说明。
2.对所研究的课题有自己的新见解或应用了新方法,表明作者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3.完成的论文应具有一定的工作量。论文选题确定后,硕士研究生用于学位论文工作的时间一般不少于一年,以保证学位论文的质量。
4.学位论文篇幅应达到一定的规格和数量。理工科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正文应不少于1.8万字。
5.研究生提交的学位论文中如出现抄袭、剽窃等问题,取消当年答辩资格。
(三)论文评阅
硕士学位论文撰写完成后,经所在学院及导师审查同意,在举行答辩之前,需进入论文评阅环节,论文评阅工作根据《西藏大学学位授予工作实施条例(试行)》规定实施。
(四)学位论文答辩
完成所有培养环节并通过学位论文评阅者,具体按照《西藏大学学位授予工作实施条例(试行)》规定开展学位论文答辩。
(五)各培养环节时间要求
论文开题报告、论文评阅、论文答辩等各环节之间应有充分的实际工作时间。硕士研究生开题报告原则上在第四学期暑假结束前完成,以保证有足够的论文工作时间,提交开题报告与论文答辩的时间间隔一般不得少于9个月。此项规定适用于各类研究生。
九、中期考核及分流
中期考核包括自评总结、课程学习情况审核、学位论文进展情况检查以及导师对研究生政治思想表现、学习和科研能力的评定,最终由培养单位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做出综合评定意见。硕士研究生应在第五学期完成中期考核,根据中期考核评定意见,决定是否继续攻读硕士学位。
附件2
生态学专业课程设置表 |
类 别 |
课程 编号 |
课程名称 |
学 分 |
学 时 |
上课 学期 |
考核 方式 |
备注 |
公共学位课 |
000001 |
英语 |
4 |
72 |
2 |
考试 |
|
000002 |
马克思主义“五观”概论 |
1 |
18 |
1 |
考试 |
|
000003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
2 |
36 |
1 |
考试 |
|
000005 |
自然辩证法(理工科) |
1 |
18 |
2 |
考试 |
|
小计 |
8 |
144 |
—— |
专业学位课 |
030001 |
生态系统生态学 |
2 |
36 |
1 |
考试 |
|
030002 |
生物多样性概论 |
2 |
36 |
1 |
考试 |
|
030003 |
生物统计及软件应用 |
4 |
72 |
2 |
考试 |
|
030004 |
分子生态学 |
2 |
36 |
2 |
考试 |
|
030005 |
科研伦理与学术规范 |
2 |
36 |
1 |
考试 |
|
小计 |
12 |
216 |
—— |
专业选修课 |
030006 |
生态学专业英语 |
2 |
36 |
1 |
考查 |
任选两门 |
030007 |
植物生态学 |
2 |
36 |
1 |
考查 |
030008 |
古生态学 |
2 |
36 |
1 |
考查 |
030019 |
西藏自然地理学 |
2 |
36 |
1 |
考查 |
030010 |
可持续生态学 |
2 |
36 |
2 |
考查 |
030011 |
生物信息学 |
2 |
36 |
2 |
考查 |
030012 |
高原植物化学 |
2 |
36 |
2 |
考查 |
030013 |
微生物生态学 |
2 |
36 |
2 |
考查 |
030014 |
进化生态学 |
2 |
36 |
2 |
考查 |
|
030015 |
环境生态学 |
2 |
36 |
2 |
考查 |
|
030016 |
植物系统分类学 |
2 |
36 |
1 |
考查 |
|
小计 |
4 |
72 |
—— |
公共选修课 |
030017 |
文献检索与知识产权 |
1 |
18 |
2 |
考查 |
|
小计 |
1 |
18 |
—— |
专题 研究课 |
030018 |
高原生态学研究的基本原则与主要方法 |
1 |
18 |
3 |
考查 |
|
小计 |
1 |
18 |
|
|
|
教学/学术实践课 |
030019 |
生态系统生态学教学/学术实践 |
1 |
18 |
3 |
考查 |
|
小计 |
1 |
18 |
—— |
补修课 |
030020 |
基础生态学 |
|
72 |
1 |
考试 |
|
小计 |
|
|
—— |
实践环节 |
1 |
18 |
—— |
总计 |
28 |
504 |
—— |
西藏大学理学院
2021年11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