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学科建设 > 生物学硕士学位点

 西藏大学生物学硕士学位点介绍

2011年,西藏大学理学院获得生物学学科硕士学位点,建立了植物学、动物学、生物物理、微生物、生理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等二级学科,至今已培养并毕业七届学生。

2013年理学院获得“生态学”博士点,2017年“生态学”进入了国家 “一流学科”建设行列,2018年医学院获得“基础医学”硕士点。为建设西藏大学生态学一流学科和基础医学硕士点,对生物学学位点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将拉琼教授(原植物学导师)、巴桑教授(原微生物学导师)、米玛旺堆教授(原动物学导师)、杜宝中教授(原微生物学导师)、巴桑卓玛教授(原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导师)、边巴教授(原生理学导师)等众多学科带头人和导师调整到生态学和基础医学学科下。生物学学位点现有植物学、动物学、生物物理和微生物学四个二级学科,校内导师6名,其中教授5名,副教授1名;校外导师4名,其中研究员1名,副研究3名,引进了2名具有硕士学位的年轻教师,计划2022年引进2名具有硕士学位的年轻教师。

通过参与和建设“教育部生态学‘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和“生态学实地野外研究站”,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2项:即“一江四河流域生物多样性调研与维持机制评价”和“青藏高原特有动物资源展示馆即西藏大学动物生态实验室”。建设了研究型实验室“高原动物学实验室”、“高山植物学实验室”和“微生物学种质资源库”及“麦地卡生态学野外研究站”,为西藏地区动植物、微生物等生物资源的保护、开发与利用以及本专业的教学方面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2020年度,招收了9名硕士研究生,毕业了13名硕士研究生;2021年招收15名硕士研究生,毕业了5名硕士研究生。两年内科研经费达到231万,发表了36篇学术论文,其中SCI 7篇,中文核心9篇,省级期刊20篇。

通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建设,本学位点不断改善学科布局,巩固优势学科地位,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高了科学研究水平,极大地提高了办学能力。


培养目标

1)政治素质: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反对分裂、维护民族团结。爱岗敬业,献身生物学事业,具有强烈的开拓意识、创新精神及组织协作的科学作风,积极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业务素质: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实验操作技术。具有较强的社会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解所从事研究方向的国内外发展动态,有较强的独立从事教学、科研、技术推广工作的能力,能较熟练地参阅专业外文资料并具有较好的听、说、写能力,能通过发表论文阐明研究进展及成果。


培养方向与特色

学科方向名称

主要研究领域、特色与优势(每个学科方向限300字)

植物学

以传统植物形态学为基础,以高原特殊环境下的植物为重点研究对象,对青藏高原这一特殊生境下的植物资源、植物多样性及其时空分布格局、高原植物生态学、生理学,高原特有植物的化学成分研究以及从形态和生理特性、遗传结构、系统发育和分子进化等研究植物对高原极端环境的适应特征、响应机制;以高原湿地与流域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对高原湿地植物多样性与功能特征的变化(特别是全球变暖导致的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以及植物的响应与生态平衡维持机制;以中国传统中药青藏高原特有药用资源植物为研究对象,开展青藏高原主要药用植物化学成分及其资源开发和利用研究。(262)

动物学

针对青藏高原这一特殊生境下动物生物多样性的起源和演化等特殊科学问题,通过野外考察和实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开展高原动物物种多样性、生物学特性、群落结构和分布、高原动物的起源和演化以及合理开发、保护和利用动物资源;控制其对人类和其社会经济的危害等研究,为野生动物资源的保护及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方向有二:一是西藏动物多样性及其相关研究;二是动物资源保护与利用。(184)

微生物学

主要研究领域包括青藏高原微生物多样性研究和青藏高原微生物资源的开发、保护和利用。主要研究内容:探索和完善可培养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方法,从青藏高原特定生境分离微生物,并采用经典分类法和分子鉴定手段相结合的方式对获得的微生物菌株进行分类地位的确定,进而确定该生境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并探讨环境因子对微生物群落分布特性的作用等;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青藏高原特定生境微生物多样性;探索青藏高原微生物资源的应用前景,并对微生物资源潜在价值进行有效开发和利用;学习并掌握微生物保藏的标准方法和流程,并对获得的微生物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保藏,进而充实青藏高原特色生物种质资源库。(282)

生物物理学

研究涉及高原太阳紫外线对人体皮肤的红斑作用研究、高原太阳紫外线对人体产生维生素D的研究、光动力学治疗技术及其应用研究及色素敏化太阳能电池的研究。本学科具有西藏高原特色,能够为居住在高原的人民提供众多科学成果。(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