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
(职业技术教育领域·资源环境)培养方案
单位:西藏大学理学院
二级学科:职业技术教育(资源环境)
二级学科代码:045120
所属一级学科:教育
一级学科代码:0451
学位类别:教育学专业硕士
西藏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二级学科:职业技术教育(资源环境)0323
一、学科简介
2015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决定在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增设“职业技术教育”领域。随后由全国各大院校经申报批准,并开展试点工作。我校也开始步入“职业技术教育”开展试点工作。于2017年,西藏大学理学院开始招生并实施培养,已于2019年6月份有了第一届职业技术教育(资源环境)专业硕硕士毕业生。自本专业开展招生试点工作以来,由于学生数量和质量以及培养方案的不完善等原因,本专业学位点申请上级部门于2018年停招一年,并获得批准。主要目的是为本专业今后的发展,为更好地完善培养目标,为及时总结经验,及早发现问题,认清面临困难,把握发展方向,保障本专业的研究生培养工作能更好地服务中等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目前本专业已初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基础扎实、专业水平较高的学术队伍,并于2019年招收了第二届本专业硕士研究生。本专业在资源环境类的理论与方法、中职教师的基本素养以及中职教育科研等方面介绍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原理,充分体现了教师队伍发展是职业教育的第一资源,是支撑新时代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关键力量。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现代教育观念、掌握坚实的职业技术教育基础理论和宽广的资源环境专业知识,拥有较强的教学工作能力,具有中职教育教师的气质与人格、以及较强沟通能力、较高职业道德水准、较强资源环境专业能力和全面专业素养、能够胜任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教研或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具体要求:
1.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遵纪守法,积极进取,勇于创新。
2.具备资源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了解资源环境科学的基本特性与知识,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对资源与环境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及退化防治等宏观管理与决策的支持。
4.熟悉国家有关资源与环境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具备综合分析和解决资源与环境领域宏观和微观问题的能力。
5.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胜任并创造性地开展中职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
三、研究方向
职业技术教育(资源环境)属于一级学科教育学的分支二级学科。本专业是仅从资源环境类专业方向介绍资源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以及资源环境科学的基本特性与知识,培养学生分析解决资源环境类方面问题的能力和独立地进行中职教育教学研究的能力。
依据研究方向,本专业方向招收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力)人员。
四、学习方式及年限
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如确需延长学习年限的(包括休学),学习年限一般不超过5年。
五、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分为公共学位课程、专业学位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公共选修课程、补修课程、教学实践课程、专题研究课程、实践环节八个模块。
在研究生学习期间,至少应修满31学分,其中公共学位课不少于6学分、专业学位课不少于8分、专业选修课不少于8学分、公共选修课不低于2学分,教学实践课不少于3学分、专题研究课不少于2学分,实践环节不少于2学分,均应按培养方案规定的教学要求进行成绩考核。经考试、考查或考核通过方能取得规定的学分。具体课程设置详见教学计划。(见课程设置表)
六、科研能力与实践能力
教育实践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本质上是一种创新性实践,旨在培养研究生运用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教育实际问题的能力,重点在于研究生实践研究意识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并为学位论文选题、撰写提供实践研究方面的支持。教学实践环节分为校内实现教学和校外实践教学两个部分。校内实践教学包括文献阅读实践、教育见习和教学实训;校外实践教学包括教育实习(含教学见习、教学磨课和集中定岗实习)、班级与课堂管理实务和教育研习。教育实践应结合学校教育教学实践,在教育实习的同时开展教学设计、案例分析,班级与课堂管理等方面的教育调查与研究。
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一学年,其中校外集中教育实习不少于一个学期。文献阅读实践安排在第三学期,并与《专业文献阅读与学位论文写作》同步进行;教育见习和教学实训一般安排在第三学期内完成。校外集中实践(包括教学见习、教育实习、班级与课堂管理实务及教育研习)安排在第二学年的第四学期完成,校外实践时间不少于1学期(创造条件,尽可能采取顶岗实习的方式)。
七、培养计划与教学方式
(一)研究生的培养实行导师制,并遵循下列原则:
1.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系统的理论学习与调查研究相结合。
2.导师责任制原则,在指导方式上,实行导师负责制,将导师分别指导与导师组集体培养结合起来。
3.自主学习为原则,在学习方法上,强调以自祝学习为主,导师和导师组更多地采用启发式、研讨式的教学,主要进行引导、解惑,注重培养研究生的分析思维的能力,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技能。
4.学术实践原则,研究生的实践环节内容包括校内实践教学、校外实践教学及教育调查等实践活动。强调研究生参加必要的学术讲座、学术报告、讨论班、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积极争取带领研究生参加社会经济管理部门召开的有关会议和有关学术会议。
5.因材施教的原则,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个人才能和特长,突出研究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6.重视思政教育原则,加强政治思想教育,教书育人,重视研究生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心理素质和自然人文观的修养,关心研究生的身体健康,使研究生具有正直为人、踏实做事、灵敏思考、弘扬学术的精神。
(二)教学一般采用课堂教授与案例教学、项目教学、模拟教学和实践考察等相结合的多元化学习方式,注重探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我院将与中等职业学校和相关行业企业合作成立实践教学指导组,精心组织和实施教育实践和企业实践活动。
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定期考察,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提供丰富和能便捷利用的学习资源。
八、学位论文及学位授予
(一)论文选题要求
1.学位论文选题应紧密联系中等职业教育,来源于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中的实际问题。选题要新颖、具有创新性、须立足于解决问题,文字表述上要清晰、确切。
2.论文形式可以多样化,如调研报告、案例分析、校本课程开发、校本教材编写、教材分析、教学案例设计、教学实验研究报告等。
(二)开题报告
1.研究生一般应于第三学期末完成开题报告。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包括课题来源和选题依据、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内容框架、撰写计划、核心观点和创新环节以及相关的文献资料。论文题目字数应在40字以内,并有3-5个关键词,对国内外近5~20年中的至少30篇以上有关文献进行阅读、分析和总结,文献综述的字数应不少于5千字;研究方案,阐明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关键问题与创新点、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方案等;研究工作基础,说明具备的研究条件、研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其可能的解决办法和措施;研究工作计划及时间安排。
开题报告由至少3名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或博士学位者审定并签署意见,对两次仍未能通过者,做出相应的处理决定。开题报告的审查应重点考查硕士生的文献收集、整理、综述能力和研究设计能力。在开题报告前提交两份经过导师审核的文献阅读报告,记1学分。研究生的书面开题报告一般应为7-10千字,书面开题报告按照《西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统一格式的规定》撰写。
(三)论文基本要求
1.学位论文必须在导师指导下,由研究生自己独立完成一篇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研究生在论文撰写过程中应该定期向导师和指导小组作阶段报告,并在导师的指导下不断完善论文的结构、思路和观点。
2.学位论文的研究方法应符合规范。学生可以采用观察、访谈、问卷、文献记录分析、视频采集等方法获取第一手资料,并运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方法对有关资料进行处理,据此提炼研究结论。
3.对所研究的课题有自己的新见解或应用了新方法,表明作者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4.完成的论文应具有一定的工作量。为确保学位论文的质量,论文选题确定后,研究生用于学位论文工作的时间一般不少于一年,论文字数一般不少于两万字,写作时间不少于1年。
5.学位论文应该有完整、合理的结构,一般包括绪论(或问题的提出)、文献综述、研究方法、研究结果(或资料与数据分析)、结论与启示等章节。正文部分字数不少于2万字。
6.研究生提交的学位论文中如出现抄袭、剽窃等问题,取消当年答辩资格,并严格按照相关文件严肃处理。
(四)论文评阅
1.硕士研究生论文答辩前须聘请2名(或以上)具有与申请人学位论文研究领域有关的教授、副教授或相当职称的专家评阅,其中应至少保证有1人为校外专家。
2.当论文评阅人一致认为论文水平已达到硕士学位论文要求时,方可组织论文答辩。若2名评阅人均持否定意见,本次学位申请无效。若其中一名评阅人持否定意见,需另增聘一名校外专家为评阅人。若增聘评阅人认为已达到硕士学位论文要求,可如期参加答辩,若增聘评阅人也持否定意见,则本次学位答辩申请无效。
(五)学位论文答辩
硕士研究生的论文答辩按照《西藏大学学位授予工作实施条件》的附件《研究生论文的有关规定》执行。
1.学位论文由作者提交答辩委员会,由答辩秘书分送答辩委员。论文答辩应从论文选题与综述、研究设计、论文的逻辑性和规范性、工作量等方面重点考查论文是否使研究生受到了系统、完整的研究训练。
2.答辩委员会由5-7名与选题有关的校内外教授(或研究员)、副教授(或副研究员)组成。答辩委员会推举一名答辩主席,参加答辩的硕士生导师和副导师不能担任答辩主席。答辩后由答辩委员会投票表决,答辩主席在答辩决议上签字。论文答辩未通过者,应修改论文,并再次申请答辩。
3.学位授予
研究生修满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并通过论文答辩,符合学校学籍管理相关规定的,准予毕业并颁发研究生毕业证书;经学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通过,并经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批,授予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并颁发硕士专业学位证书。
(六)各培养环节时间要求
1.学位论文开题报告时间一般为每年的5月20日至6月20日。
2.学位论文审批答辩的时间一般为每年的5月10日至6月10日。
七、课程设置表(见附录)
附录:
课程设置表
课程类别 |
课程编号 |
课程名称 |
学分 |
学时 |
上课 学期 |
考核 方式 |
备注 |
公共学位课 |
00002 |
马克思主义“五观”概论 |
2 |
36 |
1 |
考试 |
英语申请免修条件:托福成绩不低于80分,(成绩取得的时间在研究生入学前两年内,方为有效);或者雅思成绩不低于6.5分(成绩取得的时间在研究生入学前两年内,方为有效)。 |
00003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
2 |
36 |
1 |
考试 |
00005 |
马克思主义和社会科学方法论 |
2 |
36 |
1 |
考试 |
00001 |
英语 |
2 |
36 |
1 |
考试 |
小计 |
8学分 |
144学时 |
专业学位课 |
09061 |
教育学原理 |
2 |
36 |
1 |
考试 |
|
09062 |
课程与教学论 |
2 |
36 |
1 |
考试 |
032301 |
环境化学实验基础 |
2 |
36 |
1 |
考试 |
032302 |
专业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
2 |
36 |
1 |
考试 |
小计 |
8学分 |
144学时 |
专业选修课 |
032303 |
环境生态学 |
2 |
36 |
2 |
考试 |
|
032304 |
环境监测与实训 |
2 |
36 |
2 |
考试 |
032305 |
资源与环境学总论 |
2 |
36 |
2 |
考试 |
032306 |
3S技术与应用 |
2 |
36 |
3 |
考试 |
032307 |
文献检索与学位论文写作 |
1 |
18 |
3 |
考查 |
032308 |
西藏人文地理 |
1 |
18 |
2 |
考查 |
032309 |
西藏自然地理 |
1 |
18 |
2 |
考试 |
032310 |
小流域治理 |
1 |
18 |
3 |
考查 |
032311 |
地质勘探 |
1 |
18 |
3 |
考查 |
小计 |
13学分 |
234学时 |
公共选修课 |
032312 |
环境工程制图与CAD |
2 |
36 |
3 |
考试 |
|
032313 |
教育政策与法规 |
1 |
18 |
5 |
考查 |
032314 |
职业道德与法律 |
1 |
18 |
5 |
考查 |
小计 |
4学分 |
72学时 |
补修课程 |
032315 |
基础化学 |
|
18 |
1 |
考查 |
不计学分。 |
032316 |
环境微生物 |
|
18 |
1 |
考查 |
小计 |
|
36学时 |
教学实践课 |
032317 |
专业微格教学 |
1 |
18 |
3 |
考查 |
含教学见习、教学磨课和集中顶岗实习、班级与课堂管理实务,实习总结1篇、管理总结1篇和教育调研报告至少1篇。 |
032318 |
专业教学见习 |
2 |
36 |
4 |
考查 |
小计 |
3学分 |
54学时 |
专题研究课 |
032319 |
资源环境类研究前沿专题讲座 |
2 |
36 |
5 |
考查 |
|
小计 |
2学分 |
36学时 |
实践环节 |
032320 |
校内实践教学 |
文献阅读 |
1 |
/ |
3 |
考核 |
(文献阅读报告至少2篇) |
教育见习 |
1 |
/ |
4 |
考核 |
听课至少10学时 |
教学实训 |
/ |
4、5 |
考核 |
试讲至少2次 |
小计 |
2学分 |
|
总计 |
40学分(至少修满31学分) |